TL;DR
DappRadar的一份新报告显示,绝大多数空投加密代币未能保值,其中88%在三个月内贬值,这对这种流行的Web3增长策略的可持续性提出了挑战。
- 短期炒作: 空投带来了显著的即时用户获取和交易量激增,例如Arbitrum在发布时达到了250万笔日交易量。
- 价值侵蚀: 尽管初期激增,但88%的空投代币在90天内失去价值,表明缺乏长期代币实力和用户留存。
- 战略重新评估: 该数据促使重新评估Web3增长模型,强调产品与市场契合度和可持续激励,而非仅仅是代币分发。
DappRadar的一份新报告显示,绝大多数空投加密代币未能保值,其中88%在三个月内贬值,这对这种流行的Web3增长策略的可持续性提出了挑战。
DappRadar的一份新报告指出,88%的空投加密货币代币在分发后的三个月内贬值,这引发了人们对这种流行的Web3增长策略的长期可持续性和有效性的担忧。自2017年以来,通过空投分发的代币已超过200亿美元,仅2023年就达到45亿美元,这使得它们成为一种强大但代价高昂的用户获取工具。虽然空投始终能显著推动用户活动和交易量的短期激增,但它们在培养持久代币实力和用户留存方面的能力显然较弱。
DappRadar的分析涵盖了去中心化金融(DeFi)、非同质化代币(NFT)和区块链游戏领域,强调了初始参与与持续价值之间的显著差异。报告指出,88%的空投代币在90天内出现价值贬值。这一趋势归因于接收者的即时抛售,通常被称为“空投耕作”,他们将免费代币兑换成稳定币或像比特币或以太坊这样的成熟加密货币以获取快速利润。
2023年3月的Arbitrum空投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其日交易量激增至超过250万笔,暂时超越了以太坊。然而,空投两个月后,网络活动回落到空投前水平的20-40%左右,而ARB代币本身在两年内从峰值下跌了超过75%。同样,Blur NFT市场在其空投后,一夜之间实现了超过70%的NFT交易量。CoinRank的另一项分析发现,74.2%的被分析空投代币交易价格低于其初始上市价格,这进一步证实了空投后抛售压力的普遍性。
导致这种快速价值侵蚀的因素有几个,包括接收者的即时抛售压力、项目方 inflated 的初始估值、市场泛滥的过度代币供应以及许多新分发代币缺乏即时效用。此外,纯粹为了短期收益而参与的“收益农民”的介入加剧了抛售压力。
从财务机制的角度来看,空投代表着项目方大量的资本流出,每年达到数十亿美元。例如,Arbitrum分发了11.6亿枚ARB代币,约占其总供应量的11.6%。数据显示,分发超过总供应量10%的空投往往能促进更强的社区留存,而低于5%的空投通常面临快速抛售。项目维持深度流动性的能力对于空投后的价格稳定至关重要,因为在缺乏足够流动性的情况下,过高的完全稀释估值(FDV)可能导致在抛售压力下价格急剧下跌。
从战略上讲,空投被视为Web3项目的强大“增长黑客”工具。然而,正如DappRadar分析师Sara Gherghelas所指出的:“空投在加速用户获取方面的能力是无与伦比的,但长期留存取决于产品与市场的契合度。”这强调了项目需要超越单纯的代币分发,专注于提供真正的价值和实用性。Hyperliquid就是一个例子,它通过强大的产品与市场契合度,结合大规模空投(占供应量的31%),展示了持续的用户参与。这与许多项目形成对比,这些项目在没有解决实际用户需求的坚实产品的情况下,其发展势头很快就会消退。
项目方正日益改进其空投策略,以促进更深入的参与。这包括整合积分系统、游戏化参与和奖励社会贡献,如EigenLayer、Sanctum、Monad、Mitosis和Movement等项目所示。这一转变旨在建立忠诚度和“情感联系”,而不仅仅是吸引投机兴趣。
关于空投表现的数据要求对更广泛生态系统中的Web3增长模型进行重新评估。空投代币持续贬值突显了将短期用户获取转化为长期可持续价值的根本挑战。这一趋势可能会导致投资者和用户对严重依赖空投的项目的代币经济学进行更严格的审查。
市场影响表明,可能会从将“空投耕作”作为主要用户获取策略,转向更复杂的激励机制,重点关注真正的留存和价值驱动的参与。虽然空投可能仍然是产生初始兴奋的工具,但它们未来的有效性将取决于强大的产品供应、社区建设举措以及精心设计的代币经济学,以使长期持有和参与的激励保持一致。这种演变最终可以通过鼓励开发更可持续的协议和培养更忠诚的用户群来加强Web3生态系统,尽管新推出的空投代币预计仍将保持高波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