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DappRadar的一份新報告顯示,絕大多數空投加密代幣未能保值,其中88%在三個月內貶值,這對這種流行的Web3增長策略的可持續性提出了挑戰。
- 短期炒作: 空投帶來了顯著的即時用戶獲取和交易量激增,例如Arbitrum在發布時達到了250萬筆日交易量。
- 價值侵蝕: 儘管初期激增,但88%的空投代幣在90天內失去價值,表明缺乏長期代幣實力和用戶留存。
- 戰略重新評估: 該數據促使重新評估Web3增長模型,強調產品與市場契合度和可持續激勵,而非僅僅是代幣分發。
DappRadar的一份新報告顯示,絕大多數空投加密代幣未能保值,其中88%在三個月內貶值,這對這種流行的Web3增長策略的可持續性提出了挑戰。
DappRadar的一份新報告指出,88%的空投加密貨幣代幣在分發後的三個月內貶值,這引發了人們對這種流行的Web3增長策略的長期可持續性和有效性的擔憂。自2017年以來,通過空投分發的代幣已超過200億美元,僅2023年就達到45億美元,這使得它們成為一種強大但代價高昂的用戶獲取工具。雖然空投始終能顯著推動用戶活動和交易量的短期激增,但它們在培養持久代幣實力和用戶留存方面的能力顯然較弱。
DappRadar的分析涵蓋了去中心化金融(DeFi)、非同質化代幣(NFT)和區塊鏈遊戲領域,強調了初始參與與持續價值之間的顯著差異。報告指出,88%的空投代幣在90天內出現價值貶值。這一趨勢歸因於接收者的即時拋售,通常被稱為“空投耕作”,他們將免費代幣兌換成穩定幣或像比特幣或以太坊這樣的成熟加密貨幣以獲取快速利潤。
2023年3月的Arbitrum空投是其中的一個例子,其日交易量激增至超過250萬筆,暫時超越了以太坊。然而,空投兩個月後,網路活動回落到空投前水準的20-40%左右,而ARB代幣本身在兩年內從峰值下跌了超過75%。同樣,Blur NFT市場在其空投後,一夜之間實現了超過70%的NFT交易量。CoinRank的另一項分析發現,74.2%的被分析空投代幣交易價格低於其初始上市價格,這進一步證實了空投後拋售壓力的普遍性。
導致這種快速價值侵蝕的因素有幾個,包括接收者的即時拋售壓力、專案方 inflated 的初始估值、市場泛濫的過度代幣供應以及許多新分發代幣缺乏即時效用。此外,純粹為了短期收益而參與的“收益農民”的介入加劇了拋售壓力。
從財務機制的角度來看,空投代表著專案方大量的資本流出,每年達到數十億美元。例如,Arbitrum分發了11.6億枚ARB代幣,約佔其總供應量的11.6%。數據顯示,分發超過總供應量10%的空投往往能促進更強的社群留存,而低於5%的空投通常面臨快速拋售。專案維持深度流動性的能力對於空投後的價格穩定至關重要,因為在缺乏足夠流動性的情況下,過高的完全稀釋估值(FDV)可能導致在拋售壓力下價格急劇下跌。
從戰略上講,空投被視為Web3專案的強大“增長駭客”工具。然而,正如DappRadar分析師Sara Gherghelas所指出的:“空投在加速用戶獲取方面的能力是無與倫比的,但長期留存取決於產品與市場的契合度。”這強調了專案需要超越單純的代幣分發,專注於提供真正的價值和實用性。Hyperliquid就是一個例子,它通過強大的產品與市場契合度,結合大規模空投(佔供應量的31%),展示了持續的用戶參與。這與許多專案形成對比,這些專案在沒有解決實際用戶需求的堅實產品的情況下,其發展勢頭很快就會消退。
專案方正日益改進其空投策略,以促進更深入的參與。這包括整合積分系統、遊戲化參與和獎勵社會貢獻,如EigenLayer、Sanctum、Monad、Mitosis和Movement等專案所示。這一轉變旨在建立忠誠度和“情感聯繫”,而不僅僅是吸引投機興趣。
關於空投表現的數據要求對更廣泛生態系統中的Web3增長模型進行重新評估。空投代幣持續貶值突顯了將短期用戶獲取轉化為長期可持續價值的根本挑戰。這一趨勢可能會導致投資者和用戶對嚴重依賴空投的專案的代幣經濟學進行更嚴格的審查。
市場影響表明,可能會從將“空投耕作”作為主要用戶獲取策略,轉向更複雜的激勵機制,重點關注真正的留存和價值驅動的參與。雖然空投可能仍然是產生初始興奮的工具,但它們未來的有效性將取決於強大的產品供應、社群建設舉措以及精心設計的代幣經濟學,以使長期持有和參與的激勵保持一致。這種演變最終可以通過鼓勵開發更可持續的協議和培養更忠誠的用戶群來加強Web3生態系統,儘管新推出的空投代幣預計仍將保持高波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