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
涉及中國區塊鏈項目外國代表的「白猴」業務提升了國際形象,但也引發了可信度擔憂,凸顯了加密市場對合法性的複雜追求。
- 「白猴」服務為中國區塊塊鏈項目提供外國個人代表,旨在中國監管收緊之際提升國際形象和可信度。
- 這種做法既帶來了顯著的籌款成功(例如,籌集500萬美元),也引發了備受關注的爭議,包括與知名人物的關聯以及項目失敗的案例。
- 這一現象突顯了加密市場在尋求合法性和投資者信任方面的掙扎,對市場認知、監管套利以及真正透明度的需求產生了影響。
涉及中國區塊鏈項目外國代表的「白猴」業務提升了國際形象,但也引發了可信度擔憂,凸顯了加密市場對合法性的複雜追求。
加密行業的「白猴」服務為中國區塊鏈項目提供外國代表,以增強其國際形象和可信度。這項服務源於中國更廣泛的實踐,已經超越了簡單的「白臉」,發展成為包括全面的國際包裝、資源匹配和市場溝通。雖然通常被認為主要服務於中國項目,但像由Dane創立的4am global等機構報告稱,其約80%的客戶是來自歐洲和美國的非中國項目。這種需求是由中國日益收緊的監管環境推動的,這使得許多創始人尋求國際代表以規避公眾視線並進入全球市場。這種做法可以追溯到至少2017年,當時項目可以透過最少的可交付成果籌集大量資金,有時甚至由「白人留學生」擔任首席執行官來吸引數萬個以太坊。
這一現象既有成功的案例,也有爭議。一個中國團隊曾聘請一名西方模特擔任首席執行官,該模特隨後以DAO的名義掌控了項目,並借助中東資本將其市值增長到70億美元。相反,一些知名人物也曾捲入不太成功的 ventures 或醜聞。例如,蘋果聯合創始人史蒂夫·沃茲尼亞克與WOZX加密貨幣相關聯,其市值從10億美元暴跌至100萬美元。前塞爾維亞總統鮑里斯·塔迪奇證實了他作為一家香港代幣基金會首席執行官的角色。甚至阿根廷總統哈維爾·米萊等政治人物也因轉發**$LIBRA**代幣促銷信息而捲入爭議,後來又撇清關係。這些案例突顯了「白猴」背書的雙重性質:它們可以促進大量融資,例如一個中國項目成功籌集了500萬美元,但也會使企業面臨聲譽風險和金融不穩定。
聘請外國代表的戰略理由通常源於中國項目缺乏國際形象、市場洞察力和跨文化溝通能力。自2017年以來,隨著中國對加密行業實施更嚴格的國內法規,包括ICO禁令以及交易所關閉,許多中國創始人更願意遠離公眾視線。因此,「尋找外國專家代表他們發言」已成為一種必要。這種方法利用了投資者普遍認為外國面孔意味著「國際」吸引力和可信度的看法。
這一策略與更廣泛的市場趨勢並行,即實體尋求透過感知到的國際標準和專業知識來使其運營合法化。雖然「白猴」一詞本身可能帶有冒犯性含義,但其支持者優先考慮市場關注度和項目資金。對此類服務的需求不僅限於加密領域;一些機構打算擴展到Web2上市公司,這表明對跨行業全球整合和可信度價值的更廣泛認可。
然而,這種對外部代表的依賴也帶來了重大挑戰,包括文化差異、語言障礙以及持續調解的需求。這種做法的有效性取決於在保持真正項目完整性的同時應對這些複雜性。
「白猴」現象反映了全球加密市場的一個關鍵方面:在複雜且常常充滿懷疑的環境中追求合法性和投資者信任。截至2025年8月,加密貨幣市場總價值約為4.14兆美元,但仍以技術複雜性、監管不確定性和顯著波動性為特徵。在此背景下,公關公司在塑造公眾情緒以及彌合項目與受眾之間差距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過去詐欺和市場崩潰導致審查日益嚴格的情況下。
使用外國代表,雖然有時能成功籌集資金,但也突顯了監管套利這一持續挑戰。項目可能會尋求監管寬鬆或不明確的司法管轄區,或者利用外部人物來營造國際合規的形象,而不一定遵守最嚴格的標準。這可能會削弱更廣泛的監管努力,並可能滋生一個聲譽「洗白」的影子經濟。對加密貨幣盡職調查(包括區塊鏈取證和嚴格的KYW協議)的日益關注,表明銀行和投資者對透明度和遵守全球規則的需求不斷增長。團隊可信度和監管合規性日益成為投資者決策的關鍵因素。
最終,「白猴」業務的持續盛行表明,儘管加密行業透過監管和透明實踐努力實現合法化,但一些實體仍訴諸於外部表象來獲得市場牽引力和資金。這種動態可能導致對利用此類代表的項目進行更嚴格的審查,可能會影響那些採用不真誠策略的項目的市場認知,並強調在不斷發展的Web3生態系統中真正協作和透明的國際夥伴關係的必要性。
市場觀察家認為,「白猴」服務的需求持續存在,原因在於投資者認知的重要影響。外國代表通常被等同於國際吸引力和可信度,這是在全球分散且通常不透明的市場中吸引資本的關鍵因素。專家強調,雖然戰略溝通對於加密行業的成功至關重要,但過度依賴膚淺的背書會損害長期的可信度。該行業因過去的詐欺和虛假陳述事件而加劇的懷疑情緒,要求真正的透明度並遵守健全的合規框架,而不是僅僅依賴於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