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金管局澄清並收緊對數字代幣服務提供商(DTSPs)的監管制度,自2025年6月30日起生效,影響跨境服務和穩定幣發行。

監管框架澄清

2025年6月6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澄清了其針對數字代幣服務提供商(DTSPs)**的監管制度,為許可設定了高門檻,並加強了對跨境加密服務的審查。自2025年6月30日起,僅向新加坡境外客戶提供與數字支付代幣和資本市場產品代幣相關服務的DTSPs將需要獲得許可,MAS表示由於洗錢風險較高和監管挑戰,通常不會發放此類許可。

對DTSPs的影響

根據MAS的規定,未獲得許可的DTSPs將不得不停止其受監管的活動。這尤其影響那些專門為新加坡境外客戶提供數字支付代幣或資本市場產品代幣相關服務的提供商。與公用事業和治理代幣相關的服務提供商不受此新許可或監管的約束。此舉並非新政策,MAS自2022年2月14日以來一直明確傳達這一立場。

穩定幣監管

MAS正在根據**支付服務法案(PS Act)**引入一項新的受監管活動——“穩定幣發行服務”。這監管在新加坡發行的單幣種掛鉤穩定幣(SCS),特別是那些與新加坡元或十國集團(G10)貨幣掛鉤,且價值超過或預計將超過500萬新元的穩定幣。符合這些要求的SCS將被標記為“MAS監管穩定幣”,並且只有受監管的發行人才能使用此標籤。

合規與執行

新加坡已成為加密貨幣監管領域的全球領導者,透過全面的監管框架平衡創新與消費者保護。其監管體系透過多項法案運作,包括《2019年支付服務法案》、《2022年金融服務和市場法案》以及各種MAS通知。為確保合規,加密企業應向MAS註冊為數字支付代幣服務提供商,實施AML/CFT政策和內部控制,指定一名合規官,整合KYC驗證解決方案,透過定期審計確保數字基礎設施安全,並確保適當的數據保護和網絡安全協議。不遵守許可要求可能導致最高25萬新元的罰款和最高三年的監禁。

市場影響

這些監管修正案代表了一種消除數字資產領域監管套利的複雜嘗試,可能引發全球範圍內的監管軍備競賽。對“便利化”服務的監管涵蓋了歷史上在監管灰色地帶運營的去中心化交易所、自動化做市商和跨鏈橋。幾乎所有為新加坡客戶提供服務的'重要'數字資產平台現在都面臨潛在的許可要求。此舉凸顯了新加坡對消費者保護和金融穩定的承諾,從長遠來看可能吸引更多機構投資,而一些加密企業在短期內可能會遷往監管較寬鬆的司法管轄區。

專家評論

行業專家指出,新加坡的穩定幣監管框架比其他國家的更成熟,但廣泛採用尚需時日。穩定幣被用於維持儲備資產,其價值始終不低於流通中單幣種穩定幣(SCS)的100%。> 新加坡積極主動的監管環境和金融生態系統為其在該地區引領這一轉型奠定了堅實基礎。

更廣闊的背景

新加坡的做法遠遠超出了簡單的託管監督。對“便利化”服務的監管,即使提供商從未接觸過客戶資產,也代表了對現代數字資產平台實際運作方式的革命性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