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新聞媒體財新刪除了一篇詳細介紹國內互聯網公司可能退出加密貨幣相關業務的文章,這表明監管敏感性增加,並給市場帶來了不確定性。
執行摘要
中國金融新聞媒體財新最近刪除了一篇討論國內互聯網公司可能退出加密貨幣相關業務的文章。這一舉動被解讀為中國對加密貨幣活動持續監管敏感性的一個重要指標,給市場帶來了不確定性,尤其是對與中國市場有接觸的實體。
事件詳情
中國著名金融新聞媒體財新曾發表一篇題為“國內互聯網企業或退出加密貨幣相關業務”的文章。該文章隨後從財新平台刪除,凸顯了圍繞加密貨幣相關業務討論的敏感性以及中國不斷變化的監管立場。最初的報導暗示,在中國香港運營的中國大陸公司可能會被迫停止其加密貨幣相關活動。此外,它還指出,國有企業和中國銀行在香港的分支機構預計將避免尋求香港穩定幣許可證,據報導,一些機構由於近期政策變化而推遲了申請。
解讀監管機制和商業策略
中國對所有加密貨幣活動,包括交易、挖礦和個人持有,一直保持全面禁令,並由多個政府機構強制執行。這項禁令已於2025年年中重申,旨在集中金融控制、加速其國家支持的數字人民幣(CBDC)的採用、減輕金融風險並重申金融霸權。財新文章的刪除突顯了中國媒體和企業在加密貨幣公開討論方面的謹慎態度,這與政府的嚴格立場相符。儘管如此,香港繼續制定允許持牌加密貨幣交易所根據特定指導方針運營的平行法律框架。然而,即使在香港,中國大陸政策的影響似乎正在促使中國機構重新考慮參與新興的穩定幣市場,一位資深金融行業內部人士評論說:“香港的穩定幣業務才剛剛開始,其未來方向尚不明確”,並建議“不要急於參與”。這表明中國實體正在戰略性地撤回或猶豫,以避免與大陸的總體反加密貨幣指令發生潛在衝突,即使是在具有獨特監管環境的地區。
市場影響
財新文章的刪除可能會增加對中國未來加密貨幣監管環境的猜測和不確定性。這一事件表明中國當局可能繼續對加密貨幣活動採取嚴格立場,這可能會進一步將加密貨幣業務推向地下、離岸或完全退出中國市場。儘管中國官方媒體一直警告加密貨幣風險,理由是存在資本外逃和金融不穩定等問題,但2023年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交易者儘管受到禁令,仍從加密貨幣交易中賺取了約860億美元,這表明存在持續的、儘管是地下的活動。對於更廣泛的Web3生態系統而言,這強化了在中國政策影響下的司法管轄區運營的挑戰,可能會導致與中國市場有任何關聯的公司更加謹慎。它還突顯了嚴格的國家禁令與加密貨幣市場的全球化、去中心化性質之間持續存在的緊張關係,影響著更廣泛的市場情緒和全球加密貨幣公司考慮其區域敞口時的戰略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