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正在資助一項關於穩定幣風險治理的研究項目,這表明中國可能轉向更嚴格的穩定幣監管。

執行摘要

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正在資助一個研究項目,重點關注與穩定幣相關的風險及其對國際貨幣體系的影響。這項舉措表明,中國可能在穩定幣及其跨境活動方面採取更嚴格的監管措施。

事件詳情

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發布了2025年穩定幣風險治理研究項目的申請指南。該項目名為「全球穩定幣風險治理與跨境協同監管體系研究」,包括一個總課題和五個子課題。這些子課題涵蓋穩定幣結構演變、內在脆弱性、對貨幣主權的影響、對金融中介體系的影響以及全球監管框架。研究期限定為10至12個月,將於2025年11月開始。

市場影響

這項研究舉措預示著中國對穩定幣的監管方式可能發生轉變。儘管中國已禁止在大陸推廣和研討穩定幣,以遏制投機和資本外逃,但這項研究可能會為未來的政策提供信息。對風險、脆弱性以及對貨幣主權影響的關注表明,中國正在考慮對國內和國際的穩定幣活動進行更嚴格的控制。任何因這項研究而頒布的法規都可能影響穩定幣在中國的使用和普及。

專家評論

中國人民銀行前行長周小川曾對穩定幣可能破壞金融體系的穩定性表示擔憂,他警告稱,穩定幣可能「被過度用於投機性資產交易」,從而產生欺詐和系統性不穩定的脆弱性。這一觀點與研究項目對風險治理和監管框架的關注不謀而合。

更廣闊的背景

中國對穩定幣的態度反映了在促進創新和防範系統性風險之間的平衡。在限制國內穩定幣推廣的同時,中國正在積極推行以人民幣為支撐的戰略舉措,以擴大人民幣的全球影響力。香港憑藉其《穩定幣條例》(要求100%儲備支持和反洗錢合規),成為穩定幣試驗的受控環境,連接了中國的數字人民幣和全球穩定幣。目前,美國在全球穩定幣市場佔據主導地位,美元計價的穩定幣佔市場總額的90%以上。然而,這種領導地位面臨來自外國司法管轄區和戰略競爭對手央行數字貨幣舉措的挑戰。一些專家認為,穩定穩定幣的努力可能反而會增加突然擠兌的風險,從而可能破壞穩定幣甚至更廣泛的金融體系的穩定。研究表明,一個包含加密資產的系統建立在比許多人意識到的更不穩定的基礎上,在10年內發生大規模資產擠兌的可能性約為三分之一。隨著穩定幣市值增長,這種隱藏的不穩定性變得更加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