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
首次代幣發行(ICO)在2025年顯著復甦,由新的結構化投資平台和監管框架推動,目前佔所有代幣融資事件的近一半。
- 市場反彈:ICO目前佔2025年所有代幣融資事件的49%,扭轉了自2017年以來的跌勢,市場價值達到381億美元。
- 平台創新:Echo、Legion和Buidlpad等新啟動平台正在將ICO轉變為具有增強基礎設施和合規性的結構化投資機會。
- 監管審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跨境工作組和MiCA框架旨在減輕欺詐並標準化合規性,特別是針對證券型代幣。
首次代幣發行(ICO)在2025年顯著復甦,由新的結構化投資平台和監管框架推動,目前佔所有代幣融資事件的近一半。
首次代幣發行(ICO)在2025年經歷了顯著復甦,佔所有代幣融資事件的49%。這標誌著自2017年以來下降趨勢的重大逆轉,ICO整體市場估值達到381億美元。這代表全球市場價值同比增長21.7%,使2025年成為自2021年以來ICO表現最好的一年。此次反彈主要歸因於結構化投資平台和完善的監管框架的出現,這些正在將ICO從投機性風險投資轉變為更正式的機會。
Echo(透過其公共啟動平台 Sonar)、Legion 和 Buidlpad 等新一代平台處於這一轉型的最前沿。這些平台提供增強的基礎設施、精細的分配設計和更清晰的監管合規性,例如歐洲的MiCA框架。這些平台透過實施嚴格的了解您的客戶(KYC)驗證、基於聲譽的分配、整合的流動性機制和結構化退款流程來解決歷史ICO挑戰。例如,具有KYC驗證的ICO成功率達到38%,顯著高於非KYC項目的26%,強調了合規性的重要性。此外,提供工作最小可行產品(MVP)或原型的項目成功率為42.3%,表明市場偏愛有形開發。
從地理上看,北美在2025年ICO融資額中以93億美元領先,緊隨其後的是亞太地區87億美元,歐洲72億美元。DeFi領域主導了ICO融資,佔籌集資金總額的39%。實用型代幣佔所有ICO的71%,而證券型代幣佔剩餘的29%,其中證券型代幣市場同比增長一倍,達到111億美元。房地產支持的代幣佔此證券型代幣細分市場的34%,並且證券型代幣目前在13個國家接受全面監管審查。
2025年每次ICO的平均融資額為540萬美元。這一數字在不同的融資模式中有所不同;首次交易平台發行(IEO)的平均融資額最高,為620萬美元,其次是ICO,而首次DEX發行(IDO)平均為370萬美元。一個顯著的趨勢是表現最佳項目與平均項目之間的差距正在擴大,排名前10%的ICO平均融資1820萬美元。提供實際實用功能或生態系統代幣的項目平均融資630萬美元,表現優於Meme幣和投機性代幣。遊戲和社交媒體領域的實用型代幣平均融資420萬美元。
平台選擇顯著影響融資成功率。在 以太坊 上啟動的項目平均融資670萬美元,而 Solana 上的項目平均融資500萬美元。多鏈ICO平均比單鏈部署吸引多22%的資金。分級定價模型的採用也證明有益,比固定代幣價格結構多籌集18%的資金。平均代幣歸屬期已增加到14個月,表明投資者向長期利益一致性發展,而平均預發布期為3.5個月,表明融資準備工作有所改善。
當前的ICO格局反映出一种戰略轉變,即優先構建可持續產品而非投機性代幣發行。2025年,82%的融資項目在沒有發行或使用原生代幣的情況下完成,這與之前代幣在大多數融資策略中佔據核心地位的週期大相徑庭。這表明投資者和創始人越來越重視產品開發和收入生成。這種謹慎似乎是合理的,因為2025年85%的代幣資助項目目前年初至今或自發布以來表現均為負面。
加密貨幣啟動平台和IDO平台的作用已擴展到融資之外,包括監管合規性(KYC/AML)、投資者入職、社區建設,甚至孵化等關鍵支持服務。像 Decubate 這樣的平台提供“啟動平台即服務”(LaaS)基礎設施,為代幣歸屬計劃和流動性提供工具。BSCPad 採用分層訪問系統,以確保擔保分配並減輕汽油費競爭等問題,吸引了廣泛的投資者。
結構化ICO的復甦,結合複雜的啟動平台服務,有望重新定義Web3生態系統中的資本募集方式。這一趨勢可能使代幣銷售更易於訪問、更合規且潛在波動性更小,吸引更廣泛的機構和散戶投資者尋求更結構化的機會。2025年的ICO吸引了超過72%的散戶投資者,其中超過54%的年齡在25-40歲之間,這表明投資者基礎日趨成熟,但仍以年輕人為主。
然而,這種演變也帶來了日益嚴格的監管審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於2025年9月5日成立了跨境工作組,專門打擊加密貨幣領域的跨境欺詐。該倡議旨在打擊操縱計劃並保護美國投資者,特別是來自外國實體的投資者。2025年的數據顯示,44%的跨境加密貨幣投資者報告稱,由於國際框架不一致而面臨法律糾紛,這是該工作組旨在緩解的問題。SEC在2024年對加密貨幣相關實體發起了49項執法行動,導致投資者獲得26億美元的賠償,這表明持續存在嚴格的執法環境。向受監管、結構化產品的轉變可能會促使所有市場參與者進行更嚴格的盡職調查,並重塑投資者對長期價值創造而非短期投機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