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Data Yet
## 全球电动汽车销量保持强劲势头,区域差异显著 2025年8月,全球电动汽车(EV)市场持续扩张,全球销量达到**170万辆**。这一数字比2024年8月增长了15%,并使得今年前八个月的总销量达到**1250万辆**,同比增长25%。其中,纯电动汽车(BEV)占总销量的116万辆。 区域表现差异显著。**欧洲**的增长速度最快,年初至今销量增长31%,主要得益于德国(+45%)和英国(+31%)的强劲表现。**中国市场**年初至今也实现了25%的强劲增长,尽管与去年同期补贴增加的时期相比,7月至8月有所放缓。**北美**年初至今销量增长6%,并在8月份达到月度新高,因为消费者在关键监管截止日期前加快了购买。 ## 奇瑞汽车里程碑式IPO与日益激烈的竞争 电动汽车行业的一个重要进展是**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HK:9973] 于9月25日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主板成功上市。这标志着奇瑞汽车成为2025年香港交易所最大的汽车IPO,奇瑞发行了2.97亿股H股,每股30.75港元,募资约**91.45亿港元**。首次亮相时,奇瑞股价开盘价比发行价高出11.22%,表明投资者对其增长轨迹以及进一步技术创新和全球扩张雄心充满信心。 与此同时,全球电动汽车领域的竞争持续加剧。尽管**特斯拉** [TSLA] 报告称2025年第三季度交付量创纪录,达到497,099辆,但这一激增主要归因于美国买家急于利用即将到期的7,500美元联邦税收抵免。这种“需求前置”掩盖了潜在的挑战,包括预计与去年同期相比每股收益将下降40%。与此同时,**吉利**、**小鹏**和**零跑**等中国制造商,以及**小米汽车**和**长城汽车**等,报告了可观的销售增长和创纪录的交付量,这表明它们日益增大的主导地位。 ## 税收抵免后美国市场面临不确定性 **美国联邦电动汽车税收抵免于2025年9月30日到期**,这势必将显著重塑国内市场。这项激励措施促使北美电动汽车购买量在8月份创下“月度新高”,电动汽车占美国新车销量的9.1%。然而,分析师预测第四季度和2026年初的销量将大幅下滑。 > iSeeCars.com的执行分析师**Karl Brauer**表示:“我认为你会看到第三季度电动汽车销量依然强劲,原因很简单,人们想在9月30日截止日期前购买。”“但在此之后……我们将看到销量大幅下降。”Brauer预计,在9月30日激励措施取消后,美国电动汽车市场份额可能“立即跌至4%以下”。 通用汽车(GM)北美高级副总裁**Duncan Aldred**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承认“毫无疑问,下个季度电动汽车销量会下降……市场可能需要几个月才能恢复正常。”这与Paren首席分析师**Loren McDonald**的观点形成对比,他认为联邦税收抵免对大多数买家的销售影响“被夸大了”,认为它更多地是一种折扣而非主要的购买驱动因素。 ## 特斯拉市场份额流失与战略转向 日益激烈的竞争以及美国监管环境即将发生的变化给包括**特斯拉**在内的大型参与者带来了压力。该公司的美国电动汽车市场份额在**2025年8月降至38%**,创下自2017年10月以来的最低点,此前曾超过80%。在全球范围内的特斯拉2025年销量下降了约10%,其中欧洲销量下降了高达40%,中国销量下降了约6%。尽管拥有雄厚的资产负债表,**370亿美元现金**对抗300亿美元短期债务,但仍出现这种下降。 为应对这些市场动态以及持续降价带来的利润压力,特斯拉的战略正在转向**人工智能、机器人出租车和人形机器人**。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认为这些技术对未来的增长至关重要,旨在抵消激烈竞争、激励措施损失的抑制作用、供应链敏感性以及自身高估值(市盈率超过100倍)带来的挑战。 ## 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扩大影响力及盈利能力 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不仅主导了国内市场,还在扩大其全球足迹。**奇瑞**2024年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49.4%,在新能源、燃油、国内和海外销量增长方面位居全球前20家乘用车公司之首。该公司2024年营业收入飙升至**2698.97亿元人民币**,净利润达到**143.34亿元人民币**。 在盈利能力方面,**零跑汽车**在2025年上半年首次实现半年度盈利,净利润达**3303万元人民币**。**小鹏汽车** [HK:9868] 第二季度净亏损4.8亿元人民币,但得益于营收增长和毛利率改善,其亏损同比显著收窄了62.8%。这些公司与**比亚迪** [BYDDY] 一道,正在挑战传统的市场领导者,奇瑞目前的市盈率约为12,与比亚迪的22和吉利汽车 [HK:0175] 的20相比,提供了潜在的估值上涨空间。 ## 展望:未来的波动性和战略调整 未来几个季度,电动汽车行业,尤其是**美国在税收抵免到期后,预计将面临挑战**。汽车制造商可能会采取**降价**措施来刺激需求,这类似于通用汽车在激励措施结束后将Bolt价格降低7,500美元的策略。这可能会全面压缩利润率。 对于**特斯拉**而言,持续的势头将取决于其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实现长期愿景的能力,以及缓解外部风险和重建品牌信任。与此同时,奇瑞等中国制造商凭借充足的IPO资本和明确的研发布局和海外扩张投资计划,有望继续积极争取全球市场份额。整体市场预计将持续**高波动性**,公司需要迅速适应不断变化的监管环境和激烈的竞争压力。技术创新和成本效率的竞争对于确保这一充满活力的行业未来的增长至关重要。
## 中国电动汽车股票在新出口法规下下跌 美国上市的中国电动汽车(EV)制造商**蔚来公司**和**理想汽车公司**的股价在2025年9月26日周五下跌,此前北京宣布了新的出口法规。中国商务部与其他政府部门联合公布,计划从2026年1月1日起,对销往海外的纯电动汽车(BEV)实施强制性出口许可证。这项政策转变旨在使电动汽车出口规定与现有燃油车规定保持一致,为快速扩张的中国电动汽车行业引入新的监管层面。 ## 监管细节和即时市场反应 这项新政策要求汽车制造商为纯电动汽车出口获取许可证,标志着一次重大的监管调整。在宣布当天,**蔚来**股价下跌6.16%至7.00美元,而**理想汽车**股价下跌5.62%至24.36美元,反映了投资者即时的担忧。该法规预计将影响中国约50%的插电式电动汽车出口,覆盖截至今年为止受监管类别的约108万辆。在2025年前七个月,中国公司出口了价值超过190亿美元的电动汽车,其中电动乘用车在2025年1月至8月期间出口了138.5万辆,占汽车出口总额的28.1%。2024年,中国的电动汽车出口量达到165万辆,几乎是2022年数字的两倍。 ## 政策目标和市场影响分析 市场的负面反应源于电动汽车制造商在应对新许可证系统时可能面临的潜在复杂性和成本增加。然而,北京表示这项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中国电动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这包括遏制未经授权的贸易商进行的“平行出口”,这些出口导致了混乱的定价和不足的售后服务,从而可能损害中国品牌在全球的声誉。通过将出口许可证申请限制在原始设备制造商(OEM)或OEM授权公司,政府旨在加强监管,确保出口车型具有更高的质量标准和充足的售后市场支持。麦格理的分析师认为,像**比亚迪**这样的大型企业直接出口,在2025年前七个月海外注册了30.6万辆,不太可能受到限制。这一战略转变也被视为旨在解决“内卷”——一个描述国内电动汽车市场激烈且往往无利可图的竞争和价格战的术语——通过鼓励转向基于价值的竞争和高利润出口。 ## 更广阔的背景和全球影响 出口许可证的引入可能会重塑全球电动汽车格局,并可能缓解贸易紧张局势,特别是与欧盟的关系,欧盟此前曾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关税。通过确保更严格的标准,中国旨在提升其电动汽车品牌的全球声誉。新规则明确排除了内燃机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汽车(PHEV/EREV)以及没有车辆识别码的较小型纯电动汽车。虽然这项政策可能会带来额外的复杂性,但它可能促使中国电动汽车出口实现更稳定和可持续的增长。包括**宝马**、**梅赛德斯**和**大众**在内的欧洲汽车制造商已经面临来自美国关税和中国竞争加剧的挑战,这凸显了汽车行业的全球互联性。**理想汽车**作为重要的参与者,报告称2024年销量超过50万辆,约占中国乘用车新能源汽车市场的4%。其阿尔特曼Z值(Altman Z-Score)为2.69,使其处于财务“灰色区域”,表明新的许可制度给这类公司带来了另一层不确定性。 ## 专家评论和未来展望 专家们将此举视为一项双管齐下的战略。中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CPCA)秘书长崔东树指出:“中国电动汽车因其设计和质量而对全球汽车用户极具吸引力。因此,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出口自2021年以来迅速增长。贸易壁垒不会拖累其出口增长。”这一观点表明,尽管法规带来了摩擦,但中国电动汽车的潜在需求和质量可能会继续推动出口。上海明亮汽车服务咨询公司首席执行官陈金柱补充说:“所有迹象表明,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决心今年将业务国际化。” 展望未来,新法规可能会激励中国汽车制造商直接在欧洲等主要海外市场建立生产基地,以应对新的监管环境,并可能缓解国际贸易关系。像**小鹏汽车**这样的公司已经开始了欧洲生产合作,**Dreame**正在探索海外工厂的选址。投资者将密切关注这些新法规的实施及其对中国电动汽车股票表现、全球电动汽车供应链和汽车行业国际贸易动态的长期影响。
## ACMobility终止本田经销商业务,转而聚焦电动汽车 阿亚拉公司(**Ayala Corporation**)旗下的出行解决方案部门ACMobility,计划于2025年底前终止与菲律宾本田汽车公司(**Honda Cars Philippines, Inc.**,简称HCPI)长达三十年的合作关系。这一战略性决定标志着公司正向快速扩张的电动汽车(EV)市场进行重大转型,旨在优化其业务组合以实现未来增长。 ## 战略重组详情 ACMobility通过其经销商部门**Iconic Dealership, Inc.**(IDI),将于**2026年1月1日**前将其在菲律宾主要地区的九家本田经销商——包括马卡蒂、帕西格、肖、巴科奥、宿务、曼达维、伊洛伊洛、内格罗斯和卡加延德奥罗——转让给新的负责人。此举是在ACMobility此前退出与**大众**和**Maxus**的分销合作之后,表明了更广泛的业务组合优化战略。 此次剥离的理由在于ACMobility业务组合中传统内燃机(ICE)汽车与电动汽车(EV)表现的对比。尽管ACMobility的本田经销商自1990年以来已累计销售超过22万辆汽车,但近期趋势凸显了这种转变。2025年上半年,ACMobility的重要电动汽车合作伙伴**比亚迪**在菲律宾交付了6700辆汽车,较去年同期的200辆大幅增长。相比之下,本田在该地区的销量同期增长不足4%,达到8220辆。 ## 市场反应与财务表现 围绕这一战略调整的市场情绪普遍看好**阿亚拉公司**在电动汽车领域的长期增长前景以及**比亚迪**在菲律宾市场的渗透率提升。反之,这一发展对**本田**在该地区的传统内燃机业务呈现中性至略微负面的展望,可能需要重新评估其本地分销策略。 财务方面,ACMobility已展现出强劲表现,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飙升400%,达到1.22亿比索,高于去年同期的2400万比索。这一增长归因于五十铃(**Isuzu**)更高的分红、本田(**Honda**)的股权收益以及比亚迪(**BYD**)持续的积极贡献。与此同时,**阿亚拉公司**上半年归属净利润同比增长5%,从222.9亿比索增至233.6亿比索。消息公布后,**阿亚拉公司**(AC)股价上涨0.91%,即4.40比索,收于每股486比索。 ## 更广泛的背景和行业影响 ACMobility的战略转型与其电动汽车和新能源汽车(NEV)业务的蓬勃发展相吻合。2024年,该部门汽车总销量增长46%,主要得益于**比亚迪**和**起亚**汽车销量50%的增长,这有效抵消了本田和大众车型的需求疲软。仅**比亚迪**的销量就从2023年的61辆猛增至2024年的5106辆,目前占ACMobility总销量的22%。**起亚**也实现了显著增长,销量增长近50%至7078辆,占总销量的30%。 这种积极增长使ACMobility的销量扩张速度达到行业平均水平的五倍,使其总市场份额增加了120个基点,达到4.9%。更重要的是,其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从之前的18%飙升至82%,ACMobility目前在本地新能源汽车市场拥有85%的市场份额,这主要得益于**比亚迪**的推动。新能源汽车销量目前占ACMobility总销量的23%,热门车型包括**BYD Sealion 6**、**BYD Atto 3**和**Kia Sonet**。 为支持这一扩张,**阿亚拉公司**于2025年向ACMobility的电动汽车业务部门注资37亿比索,其中20亿比索用于**比亚迪分销**,17亿比索用于充电站和电动汽车分销。公司还在积极扩张其充电基础设施,2024年已安装111个充电点,使其总数达到86个地点的215个。ACMobility的目标是到2025年底达到700个充电点,未来超过2500个,这得益于与**壳牌**(Shell)合作部署超过100个新的直流快速充电点。 ## 驾驭转型与未来展望 虽然战略逻辑清晰,但转型的实际操作带来了运营方面的考量。正如一篇评论所观察到的: > “如果我们从宏观角度来看,我真的很喜欢这一举措:佐贝尔家族正在脱离传统品牌,重新将精力集中在比亚迪这个具有经过验证增长前景的新品牌上。这听起来是一个很棒的头条新闻,但我很好奇这种转型在幕后、在基层将如何运作。ACMobility旗下的九家经销商将很快移交给新的管理层,但他们能多快地建立新的比亚迪经销商呢?他们会将比亚迪经销商设置在与旧本田经销商相同的位置吗?听起来不像。新位置会好吗?启动并运行这些新经销商需要多长时间?” 展望未来,**阿亚拉公司**的宏伟战略旨在到2030年将ACMobility打造成为菲律宾领先的电动汽车平台,目标是电池电动汽车占所有新车销量的20%。分析师对**阿亚拉**的未来持乐观态度,预计其核心净利润将在2024年达到450亿比索的历史新高,并雄心勃勃地设定2026年达到650亿比索的目标。**阿亚拉(AC)**的平均12个月目标价为773菲律宾比索,表明其较当前市场价格有+61.85%的潜在上涨空间。一项内在估值模型进一步表明该公司被低估了67%。 **阿亚拉公司**预计将维持其半年分红政策,每年每股分红9.21菲律宾比索,收益率为1.88%。这一政策预计将得到公司强劲财务表现及其在电动汽车等高增长领域战略投资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