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阿里巴巴、美团和京东在内的中国主要电商公司正在即时零售领域展开激烈价格战,导致大量现金消耗、盈利能力受损以及监管审查加剧。预计这种竞争将在中短期内继续影响财务表现,并加剧中国整体通缩压力。
价格战白热化,中国电商巨头面临利润侵蚀
市场概况
美国股市周二收高,标普500指数上涨1.2%,投资者对低于预期的通胀报告做出反应。然而,全球市场的乐观情绪却因中国领先电商公司之间日益激烈且白热化的价格战而有所降温,这些公司包括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BABA)、美团 (3690.HK) 和 京东集团 (9618.HK)。即时零售领域的这种激烈竞争正在侵蚀利润,消耗数十亿美元现金,并加剧中国经济的通缩压力。
价格战详情
在中国快速扩张的即时零售市场——涵盖从杂货到一小时内送达的食品——市场份额之争已经升级为一场定价上的“逐底竞争”。各公司正部署深度折扣、优惠券和大量补贴来吸引和留住客户,牺牲眼前盈利能力以换取感知中的长期收益。
财务影响是显著的。野村证券的分析师估计,仅2025年第二季度,全行业现金消耗就超过41亿美元。标普全球预计,阿里巴巴、美团和京东在未来12到18个月内将总共花费至少**1600亿元人民币(合224亿美元)**来捍卫或扩大其市场地位。这种前所未有的财务投入凸显了这种竞争环境的高风险。
财务表现与市场反应分析
这些科技巨头最新的季度业绩反映了盈利能力面临的严峻压力:
- 京东: 2025年第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长22.4%至3567亿元人民币(合498亿美元)。然而,净利润下降51%至62亿元人民币(合9亿美元),这主要归因于营销支出同比飙升128%。据报道,其食品配送业务的亏损“几乎抹去了其第二季度的利润”。
- 美团: 营收同比增长11.7%至918.4亿元人民币(合128亿美元)。尽管营收增长,其调整后的净利润却暴跌89%至14.9亿元人民币(合2.1亿美元),其净利润较上年同期下降96.8%。该公司将此归因于食品配送和即时零售领域的“非理性竞争”,并且由于其严重依赖这些领域,预计将是受影响最严重的公司。
- 阿里巴巴: 2025年第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长2%,达到2360亿元人民币(合346亿美元),增幅较为温和。虽然其报告的净利润跃升76%至431亿元人民币(合60亿美元),但其非公认会计准则(非GAAP)净利润却下降18%至335亿元人民币(合47亿美元)。该公司还报告第二季度出现188亿元人民币的净现金流出,与去年同期的现金流入形成鲜明对比,这凸显了其即时商务举措的资本需求,其中包括一项针对其即时商务业务的**500亿元人民币(合70亿美元)**补贴计划。
这些数据表明了清晰的因果关系:在竞争压力驱动下,对补贴和营销的积极支出直接影响着公司的底线和现金储备。
更广泛的背景和影响
当前的价格战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反映了中国电商过去破坏性循环,例如2012年的家电价格战。借鉴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学术分析表明,个体利润动机往往促使公司优先选择降价而非合作,即使集体合作能为整个行业带来更好的结果。这种动态表明,中国电商公司可能陷入了一种竞争结构,使得理性合作变得异常困难。
除了公司财务状况之外,这种“逐底竞争”正在加剧中国更广泛的宏观经济挑战。2025年8月,中国官方正式再次陷入通缩,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0.4%,标志着自2023年末以来连续六个季度的通缩。电商价格战通过抑制各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加剧了这种通缩螺旋。
许多公司正在采纳“赢家通吃”的市场策略,将目前的亏损视为对未来市场地位的必要投资。高盛分析师认为,根本目标并非配送业务本身的即时盈利,而是通过频繁服务获取用户流量,然后交叉销售到利润更高的电商和旅游产品。美团已成功展示了这种模式,通过将外卖用户交叉销售到店内、酒店和旅游业务,实现了30-40%的息税前利润(EBIT)利润率。
专家评论
行业领袖和分析师对当前竞争的不可持续性直言不讳。京东首席执行官许冉评论道,“竞争的规模之大”是不可持续的,而美团首席执行官王兴则承认行业已进入“新的竞争阶段”。
瑞银投资银行中国互联网研究主管方磊对当前形势进行了描述:
“形势日益严峻,类似于一场高风险的‘胆小鬼博弈’,任何一方先退出的早期投资都可能付诸东流。我们预计这种激烈竞争将至少持续到11月的[双十一]购物节。”
高盛警告投资者为未来12-18个月的“利润冲击”做好准备,预测在基线情景下,阿里巴巴将面临410亿元人民币,京东面临260亿元人民币的巨额配送相关亏损,以及美团的息税前利润下降250亿元人民币。
监管审查与未来展望
中国监管机构日益关注这些“破坏性价格战”和“过度竞争”,他们称之为“内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NDRC)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SAMR)已发起“反内卷行动”,并发布了中国价格法修正案草案——这是自1998年以来的首次更新——以解决“无序低价竞争”。虽然美团、阿里巴巴和京东等公司已公开承诺遏制价格战,但促销活动仍在持续,这表明监管压力与竞争必要性之间存在张力。穆迪评级高级分析师王英表达了谨慎乐观:
“我们预计,这些公司对政府反内卷措施的既定承诺将逐步使竞争动态合理化。”
展望未来,这些公司眼前的未来仍然充满挑战。高盛预计这种短期痛苦将持续到2025年和2026年,随着竞争正常化以及营销费用重新分配给配送补贴,到2027年有望实现适度盈利或盈亏平衡。政策制定者还在加紧通过货币和财政工具来对抗通缩,包括增加财政赤字率和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计划。然而,这些措施的有效性取决于国内消费的显著改善,否则中国经济可能仍然陷入低增长、通缩的循环。投资者将密切关注即将发布的经济报告和任何进一步的监管干预,特别是随着公司继续平衡激进的市场份额获取与日益增加的财务健康压力。